花香月圓國慶到;家慶國慶普天慶。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們迎來了中秋國慶的雙節團聚。為響應黨中央號召,加強南外學子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同學們刻苦學習,努力奮斗,校團委發起并組織了以“共迎小康社會”為主題的國慶、中秋主題團日活動?;顒臃譃樗姆N形式:一、開展“決勝小康”主題征文活動;二、組織“我們的小康”主題團課;三、組織“決勝小康,我們在路上”志愿活動;四、進行“小康社會風貌”主題尋訪。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睆?000多年前的《詩經》開始,“小康”作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代名詞,就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和社會理想。在本次活動中,同學們對小康的解讀可謂精彩紛呈:
從小房子到高樓大廈
從自行車到私家車
從大使館被炸到山東艦的威武
垃圾分類、中國夢……同學們對小康的理解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疇,而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南外人“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心胸境界。
個人發表著對小康的理解,支部推動著小康認識的深化。各團支部召開了“我們的小康”主題團課,以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創意的設計,宣傳小康目標,加強愛國精神。領會了奔赴小康的艱辛與成就,明確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加深了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理解,加強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念。
極富創意的情節、妙趣橫生的語言、生動自然的演繹,這些都讓同學們對“我們的小康”有了高度的理解,同時也能讓許多同學聯想到了很多,以下這篇是張源同學的一篇聯想。
脫貧攻堅2019
——小說《社戲》續寫
今天是2019年3月25號,是我回到故鄉的第一個月。此時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一年時間,周宏輕輕合上桌前泛黃的日記本。
時間過的飛快,周宏此時已經30歲了,他永遠也忘不了叔叔帶他回故鄉的事,于是便立志長大后要對社會有所作為。如今,剛從清華大學政治系畢業的他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選擇回到家鄉——浙江省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響應中央號召,成為駐村第一書記,扎根扶貧一線。
來到村里的第一天,剛過完年,踏著凍僵的泥土,周宏來到了這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山村。離開了城市窗明幾凈的公寓樓,住進了落滿灰塵的泥瓦房,周宏心里沒有一絲怨言,反而滿是憧憬和喜悅。他早就對家鄉做足了功課,并決定要帶領當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人參,還要修大路,爭取在一年半內全面脫貧。
一陣敲門聲打斷了周宏的思緒,伴著幾聲吱呀,他打開了門。門外站著一個人,他個子不高,小眼睛,一張圓臉,紅潤中透著紫。周宏看得出,他其實并不比自己年長,只是貧困和農活兒使他布滿皺紋的臉顯得飽經風霜。還沒等周宏開口,他用沙啞的聲音說道:“上面來的干部吧,您來的可真是時候,我們村這是要脫貧哩?!鳖D了頓,他繼續說:“對了,我叫水生,是這里的村長,以后有什么工作盡管叫我?!彼??周宏大吃了一驚:“您是水生哥呀,您還記得我嗎,我是宏兒呀?!彼碾p眼頓時放出了光:“宏兒哥原來是你??!”兩人興奮地交談起來:“自從上次你離開家鄉,我以為我再也不會遇見你了?!敝芎陮⒆约憾嗄甑慕洑v以及此次回鄉的原因告訴了水生。談起自己的父親,水生略微有些悲傷的告訴周宏,他的父親閏土叔在幾年前去世了,走得很安詳。不知不覺,兩人談了一個鐘頭,水生對周宏的脫貧計劃很是贊賞,并決定要和水生一同努力,讓小村盡快脫貧。
“今天是2019年9月30日,我回故鄉以經半年了,一切都進展順利。多虧了水生哥的幫助,許多農民不認可人參的價值,不愿意種,水生和我挨家挨戶的解釋勸說。村里沒有資金修大路,水生也和我一道,帶領村民們修繕村里原來那條小泥路。路修好了,人參今年的收成看來不錯,我們離脫貧不遠了?!比沼洷緮傞_放在小桌上,而周宏的屋里卻有許多人。周宏、水生,還有許多村民們一起圍在“第一書記”屋里那臺破舊的電視機前,觀看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當習近平總書記將那枚金燦燦的勛章掛在脫貧模范申紀蘭同志的胸前時,周鴻心潮澎湃。他下定決心,我也要向申紀蘭同志這樣的老前輩那樣,盡自己的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牢記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周宏回頭一看,發現水生正咧著嘴朝他笑,紫色的圓臉上洋溢著喜悅。周鴻會心一笑。
周宏一直在努力,水生也是。離過年不遠了,離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遠了,離宏兒的脫貧攻堅夢也不遠了。
脫貧攻堅2019,宏兒夢想著,也在行動著。
周宏作為清華的畢業生,扎根鄉野,為了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作為學生的我們該怎樣為此事業添磚加瓦呢?也許張靈慧同學的這篇志愿活動報告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
“決勝小康,我們在路上”志愿活動報告
天高云談,秋高氣爽。金秋十月,恰逢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我回到了位于海南省瓊海市的老家,響應團的號召,開展“決勝小康,我們在路上”志愿活動。
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衛生清掃。在瓊海市先鋒社區的許可下,我幫助清掃了社區的幾條主要街道,并幫助社區居民進行了垃圾清掃和垃圾分類。十月的海南仍保留著絲絲暑氣,但滿身的汗水使人感到十分充實。
幾年沒有回來,老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現在都改造成了平整寬敞的水泥路;原來殘破的雞窩豬圈,也都圍上了整潔的圍墻;蚊蟲蒼蠅比以前少了許多,路上的雞鴨鵝糞也都不復存在;附近的小學蓋了嶄新的教學樓,田地改造成了居民區;馬路上交通秩序井然,曾經街邊的小攤小販也都有了門面房……清掃的過程十分順利,因為街上原本就沒有過多的垃圾雜物。居民們的垃圾分類意識也都很強,許多人家都自覺地把干垃圾和濕垃圾扔在不同的垃圾桶里,極大地減輕了環衛人員的負擔。這些改變,都是這里走向小康社會的證明!
我想,這些改變,一定可以歸功于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相應政策。社區的改變,得益于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在全國各處,還有許許多多和先鋒社區一樣,正在不斷發展,持續向好的社區。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相信祖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按時達成。決勝小康,我們在行動,我們在進步,我們在路上!
方浩邊同學的爸爸為了幫助陜西打贏脫貧攻堅戰,去西安工作。他說道:爸爸經常深入崇山峻嶺、高原溝壑之中,那里有深度貧困的群眾,那里有江蘇派過去的干部,那里還有江蘇資金支援的一個個扶貧產業項目。這些項目有毛絨玩具社區工廠,茶葉、菌菇、蘋果、獼猴桃、西瓜等生產基地,奶山羊養殖等等,讓貧困群眾鑲嵌在這些產業鏈條上,帶動他們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考察的平利茶葉、柞水木耳、錦屏社區工廠等項目,都有江蘇資金支持和江蘇干部付出。爸爸他們還幫忙組織陜西剩余勞動力到江蘇來務工,疫情期間甚至專門包車包專列輸送,為的就是確保安全不耽誤時間,讓他們盡快投入工作崗位帶來收入增收。
我進入高中后學習很緊張了,有時很希望爸爸能多陪陪減輕點壓力,但他卻不在身邊,心里難免失落,很希望他能早點回來。但是爸爸說,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陜西還有18.3萬人口沒有脫貧,有的即使脫貧了也還有返貧的風險,他們接下來的任務要幫助陜西鞏固前面的脫貧成果,通過江蘇對陜西的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扶持等措施,助力陜西人民跟我們一樣過上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比起我個人、我小家的困難,像爸爸他們這樣的一幫人,克服思鄉的苦惱、生活上的不習慣,在他鄉幫助更多的人過上小康生活,我這點困難又算什么呢?我想我一定要增強學習自覺性,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后能像爸爸他們這樣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歷史的車輪滾滾來,作為新時代的南外學子,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我們是見證者,更是奮斗者。千年夢想,百年奮斗,今朝夢圓。決勝小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
“少年強則國強”。作為優秀青年,我們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不負青春,無愧民族,立足學業,履行歷史使命。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同億萬人民一道,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通訊員:校團委宣傳委員周靈沅